又有重磅创新产品!超10家基金公司上报方案
曾出现在推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中的重磅“让利型基金产品”,或正在筹划之中。创新产品超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基金已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了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相关方案,公司不过目前尚未有明确的上报产品形式。
实际上,重磅基金行业历史上曾出现“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创新产品超基金产品,也有按照业绩来收取管理费的基金浮动费率基金,在管理费“让利”上已有不少尝试。公司如今正在规划中的上报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该如何设计也引发行业讨论,不少人士认为,重磅围绕着“让利”来做产品设计,创新产品超核心还是基金要将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
谈及“让利型”产品的公司前景,不少人士认为,上报此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共担,鼓励管理人进一步充分发挥主动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具备旺盛生命力。不过,这背后也考验渠道端、投资者等各方接受度,最终还要靠优秀业绩证明其投资价值。
十多家公司或已上报相关方案
“今年4月末,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积极推动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创新产品发展’,多家基金公司都在陆续往会里上报相关产品方案。”一位基金公司产品人士透露,目前上报产品方案的基金公司可能已经超过10家。
据上述人士了解,目前各家基金公司上报的产品方案五花八门,并不统一,“基金公司上报方案更多还是为了表明希望积极参与的态度,最终的产品方案还需要等监管统一明确”。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也示,现在全行业已经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了产品方案,有四家左右的基金公司进展或相对较快,这几家基金公司近段时间或也参与了开会沟通。
而对于“让利型”产品形式,另一位人士表示,行业传出让利型产品大致有几个原则:一是不赚钱不收管理费;二是基金规模越大,费用越低;三是投资者持有时间越长,费用越低。不过,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这类产品最终形式并未确定,仍在探讨之中。
“目前监管对让利型基金的方向还没有公开,但我们理解,至少要对此前的浮动费率型基金进行优化。”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愿意积极布局这类产品。
“目前业内在探讨储备的让利型产品更多是在浮动管理费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尝试,具体的模式应该还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应该会考虑设置阶梯式的管理费方式,将管理费与客户盈利情况进行挂钩,进一步向投资者利益靠拢,并进一步鼓励管理人在一定期限内做好业绩,比如在赎回份额时不盈利时不收取管理费,盈利达到一定区间相应达到某类管理费级别。但管理费设置一定上限,进一步保护和保障投资人利益。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让利型”产品更适合运营在“固收+”产品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就表示,“不赚钱不收管理费”就是希望约束基金管理人不要给持有人亏钱,因此,个人认为,让利型产品更适合设计成“固收+”基金。相比权益基金,“固收+”基金有望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式灵活调整股债资产占比,从而给投资者实现绝对收益,无论是对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都有双向激励,基金营销上也有相应的卖点。
行业多次尝试管理费“让利”
实际上,“让利型产品”的核心是“让利”,此前也有围绕“让利”做文章的产品,如基金行业历史上曾出现“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基金产品,也有按照业绩来收取管理费的浮动费率基金,在管理费“让利”上已有不少尝试。
这类产品最早一次探索是2002年成立的博时价值增长,采取管理费浮动模式:如果基金净值低于价值增长线,基金暂停收取管理费,直到净值高于价值增长线。
在2003年国泰金龙债券,其中也有条款是“如当日基金份额累计资产净值低于1.00元,基金管理人将从下一日起暂停收取管理费,直至基金累计资产净值高于1.00元(含)后”。
此外,出现了不少业绩和收费模式挂钩的基金产品,如浮动管理费基金等,为打破了固定管理费的“旱涝保收”模式,实现管理人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捆绑。还有融通基金曾经尝试过目标触发式基金,也是一类“让利”尝试。
更引起行业关注的是,在2018年9月份,南方基金发行了行业内第一只赚钱才收固定管理费的产品——南方瑞合,该基金产品设计上有两大核心点,一是只有收益率为正,才收取固定的管理费;二是三年封闭期,避免人性的追涨杀跌。
可以说,南方瑞合在产品设计时,开创把管理费和正收益挂钩的先河。南方瑞合当时也选择了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史博担纲基金经理,整体运作收益稳健。
谈及“让利”类产品,创金合信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本次《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接收养老金投资的基金需要单设份额且可以在管理费、托管费方面进行优惠,这是新型的让利型产品,即管理人为投资者特定用途而直接让渡部分商业利益,以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到养老新政中来。另一种是就是传统的浮动管理费产品,市场上目前存续的产品较多,最终还是以业绩来吸引投资者。
行业热议此类产品未来前景
不少行业人士直言,代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实现投资共同体的“让利型产品”具备旺盛生命力。
创金合信基金相关人士就表示,让利型产品需要结合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来共同发挥作用。管理人、基金经理、投资者利益通过以上各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投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围绕投资者利益开展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长期看,此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共担,鼓励管理人进一步充分发挥主动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销售此类产品有利于引导销售机构的收入结构由即期收入向多期收入转变,鼓励销售渠道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持有基金份额。长期来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据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
不过,在较广阔的业务空间和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难题。据上述人士就表示,毕竟这类产品是费用方式的创新,且同时涉及客户端、渠道端,尤其是涉及到变化渠道端的收费方式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面向客户、渠道的宣传和普及等。
另一位人士也谈及渠道端的认可程度是这类产品布局的难点。他表示,目前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推动这类基金碰到的难点在于较难寻找到愿意合作的销售机构。毕竟“不赚钱不收管理费”对于销售渠道来说,就意味着该基金在亏钱的时候,渠道也分不到管理费的尾随分成,因此,部分渠道合作的动力不足。
“我们了解,托管行对让利型产品目前态度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托管行明确表示希望参与这类型创新产品,另一部分托管行希望等具体方案确定之后再考虑是否参与。”另一位产品人士表示。
公募基金产品核心是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的收益,“让利型产品”的发展也需要靠业绩取胜。据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早年推出的浮动管理费基金发展相对一般,说明如果只是单纯在费率方面的创新,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是那么强,投资者选择基金归根结底还是看产品本身的投资业绩。
“与过去基金公司在管理产品时只担收益不担风险相比,让利型产品的推出,可以实现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共担风险。不过从过往推出的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发展上看,费率并不是投资者最关注的重点,投资者更关心的还是基金的长期业绩。”另一位人士也直言。
此外,还有一位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对于仅是“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基金布局动力不强,更希望在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基础上,当产品业绩表现好的时候,适当收取超额收益的业绩提成,同时,与此前基金公司布局的浮动费率基金相比,在收取业绩提成方面进行优化,将业绩提成基准线上调、计提比例往下调。从另一方面看,在产品方案中适当加入业绩提成,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基金经理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休闲)
-
新华社纽约11月21日电记者刘亚南)美国白宫21日宣布,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批准遭遇严重暴风雪的纽约州11个县进入紧急状态,并授权美国国土安全部和联邦紧急措施署参与救灾。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纽约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在也门人道主义停火期间,除停止军事行动和敌对行动之外,各方还实施了很多释放诚意的计划。萨那国际机场在停飞六年之后重开商业航班,很多需要出国的人得以乘坐飞机从萨那直接出国。从5月16日开始,已经有24个 ...[详细]
-
来源: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东时间8月2日下午,秦刚大使就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向美白宫国安会和国务院提出严正交涉,表达强烈抗议。秦刚表示,美方不顾中方反复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悍然安排众议长佩洛 ...[详细]
-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胡萌 阎侠 )11月21日至23日,2022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在议题为“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论坛上,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沙雁表 ...[详细]
-
每年的7、8月份,东南亚历来不缺乏国际媒体的关注,今年也不例外。7月29日至8月5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第55届东盟外长会议及其系列会议。其中,特别是第12次东亚峰会外长会和第29次东盟地区论坛,将因中 ...[详细]
-
周二,生猪期价震荡走势,主力2209合约最终报收20810元/吨,跌幅为0.53%,2301合约报收22255元/吨,微涨0.34%,总持仓量小幅下降跌破9万手。河南生猪现货均价为20.26元/公斤, ...[详细]
-
创始人刘楠回应蜜芽App关停:垂直电商的黄金时代已过,将向品牌转型
决定关掉蜜芽App时,刘楠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8月2日,在蜜芽App发布停服公告的一个月后,蜜芽创始人兼CEO刘楠召开了一场名为“蜜芽再出发”的媒体沟通会,正面回应外界质疑。谈及为何关闭蜜芽Ap ...[详细]
-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据法新社伊斯坦布尔11月21日报道,在土耳其对库尔德基地发动跨境空中打击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21日扬言将对叙利亚发动地面军事行动。报道称,埃尔多安参加完世界杯开幕式后,在 ...[详细]
-
参考消息网8月3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1日报道,美联储3月开启激进加息进程对抗通胀,资金大举流出各个市场令各央行疲于应对,中国却凭借天量贸易顺差暂时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为其货币和汇 ...[详细]